以責任為本的動物福利蛋實踐 / 大林畜牧場

大林畜牧場:以責任為本的動物福利蛋實踐
在蛋雞產業裡,消費者常常只能看到「蛋價」與「促銷標籤」,卻鮮少看到那一顆蛋背後的汗水、設備與理念。大林畜牧場公司的一個大動作,正在改寫這樣的常態。
三億投資,為的是「雞的豪宅」與消費者的安心

2018 年成立的大林畜牧場,投入約台幣 3 億元,引進歐規豐富化福利籠、日本洗選設備、美國通風系統,不只是改善雞隻的居住條件,更同步提升整體食安環節。蛋雞場能飼養近 9 萬隻雞,卻讓外界無從聞到雞味;設施設計隔絕病源,通風與環控也做到高標準。他們的飼料還堅持「純素」——完全不含肉骨粉,讓蛋奶素消費者也能安心。
證書+流程:把透明做到每一步
大林畜牧場不只是設施豪華,更注重制度與認證。他們取得 CAS、產銷履歷、無添加潔淨標章、人道監控與友善畜產認證,甚至申請 SQF(國際食安品質標準)與清真認證。
在雞蛋的洗選過程中,從自動檢測外殼裂紋、聲納檢測、光線偵測血斑蛋,到採用冷鏈保鮮,一道一道流程力求無瑕,以確保消費者手上的蛋在外觀與品質上都讓人安心。
平衡動物福利與經營活力
在台灣,法定動物福利飼養形式有三種:平飼、放牧與豐富籠。大林畜牧場選擇「豐富籠」形式,希望兼顧雞隻活動空間、空間利用效率與飼養管理便利性,折中地向動物友善靠攏。創辦人胡明鑫說,若動物福利做得好,不只是雞感覺好,也直接影響產量穩定與品質。
結語:每一顆蛋的價值不只蛋白質
大林畜牧場的故事告訴我們:在雞蛋的價格背後,有設施、有認證、有經營選擇,也有一顆想為雞與為消費者負責的心。動物福利蛋不該只是社會運動中的一個標語,更是可落實、可追溯、讓消費者感受到差異的產品。
